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xucheng3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舞尽前尘》(中越战争亲历者的回忆)(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337
帖子
33
主题
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5
最后登录
2014-8-24
21#
发表于 2009-2-7 18:3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老胡大哥打广告,斑竹关门放狗.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6212
帖子
100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14-8-24
22#
发表于 2009-2-20 15:2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看过,很感人,但感觉不象纪实文学,如果定义为小说我认为比较合适。(只是个人观点,别拍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gi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97496
帖子
35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9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23
最后登录
2014-8-24
23#
发表于 2009-2-20 19:0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挂羊头卖狗肉。那个自称为英雄遗孀的YY帖已经被揭穿了,湖南骡子的转帖大家都看见了。这又把其他人的记录贴上来,暗示张峰烈士是那个YY的男主人公,可恶。

  老实讲,我对南疆前线的事情不清楚,但是对文学艺术风格和时代思潮还有点发言权。“倪裳”的YY帖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典型的小资风情自恋口气,跟张爱玲那个色戒差不多。这种风气解放前很盛行,在毛时代被彻底批判扫荡,近三十年卷土重来居然成了“主流”。准确地说这是西方颓废没落文艺思潮腐蚀影响中国的一个范例。我建议大家看一下马晓丽的小说《楚河汉界》,还有朱秀海的《穿越死亡》。这两部军旅作品中,含有深刻的含蓄的反思。主角都是解放后新一代的军人,有的在北部守边,有的参加过南疆的战争。他们中有将门后代,也有普通工农子弟。在战时与和平时期,他们显示出从思想到行动巨大的冲突,即使有时战争促进了他们的反思,增进了友谊,但也不能指望战争能成为好用的双面胶,把不同类的东西硬粘在一起。何况“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了呢?简言之,红色将门出身的男男女女,从军者言必称西方军事思想,思想十分“高贵”“先进”,长相都像是西方的战神和女神,至少也像天使和贵族男女;做派就更别说了,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审美趣味,全是西化的和贵族化的(要问西化贵族化是什么,请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在军队中高级一点的军官,跟连以下基层部队那些一脑门高粱花子、一嘴劣质卷烟味儿、一屁股欠债的基层官兵没有共同语言,打起仗来完全漠视他们的生命和思想,只顾自己的英雄主义和建功立业。在日常生活中,红色将门后代也是追随旧俄贵族小说、法国贵族小说、英国资产阶级小说(含戏剧、音乐、造型等各门类艺术)那个派头,娇滴滴嗲兮兮,对劳动人民的贫贱生活极其蔑视,深恶痛绝,一副以不劳而获为荣的高贵态度。随着时间的进程,昔日的贵族有的更上层楼,有的沦落了,《楚河汉界》里的黄妮娜就是其中一个。她跟同样将门出身的恋人赌气分手,嫁给工人出身的军人又侮辱他,闹着离了婚还不允许女儿认爷爷和父亲。这里安排了一个细节是小孩的爷爷其实当年跟自己父亲是战友,在革命战争年代因为路线斗争差点被杀,悄悄地脱离后一直不提以前的事,从此荣枯异路形隔天渊,当一个皮匠守在老战友当了大官的军队大院门口。这位高贵的小姐离开高贵的父母庇佑后一事无成,生活沦落到变相出卖色相又盗卖国家机密,坑害了同事,断送了女儿。到最后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错,反正是错到底了,无颜上法庭,用父亲留下的手枪结束了生命。她昔年的恋人在目睹她一生悲剧的情况下,有所反思,跟一个普通人家的知识女性结合。《楚河汉界》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将门风云》,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就弱多了,让这对恋人还是到一起了,仍旧是门当户对。

  这两部作品,一是触及了阶级分层,新中国建立后是否还有阶级斗争,我党我军内是否有什么派,乃至是否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一个到现在也无法真正下结论的问题。因为态度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第二就是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毛时代一直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文艺战线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后来大家也知道,彻底反了过来。我们先不讨论哪个正确,至少对西方的思想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其中所谓的“爱情至上”,就直接影响了张爱玲色戒直至这个风流自赏的舞尽前尘。以前色戒电影儿上市时我写了个批判文章,转贴在这里:

  关于这个电影的表面矛盾似乎简单,深层是两种文化的冲突。这是值得作个文化研究的,我只能简单说说。

  我国古来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热爱生命,崇尚和谐中庸,存天理而灭人欲(天理是初始的宁静清明,人欲是妄念之动。)。所以我们虽然也赞美真情,不压制男女的正当欲望,但是我们把过度的欲望叫作“淫”,一向提倡有节制的感情和仁爱的伦理关系,个人感情不能超越和损害大众的利益。我们从来没有把男女之情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西人则是另一路,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混乱,迭经变迁。经过黑暗的中世纪千年后,才稍微有点清晰的线索。他们在基督教禁欲思想管制后,找到一个突破口就是男女之欲,并且通过种种文艺的、哲学的、伦理的宣传和论证,说明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是泛宇宙的神之爱,可以由某女性形象表现(譬如爱神维纳斯,圣母,圣女抹大拉,但丁的贝亚特丽采,歌德的甘泪卿……)。他们把所谓爱情看作高于一切的升华,为之献身乃至犯罪在所不惜。那些感觉到自己在爱的人自我神化并把爱的对象神化,其余人皆为凡夫俗子,碍事的麻烦,不懂得爱的下等生物。但他们同时在内心也未尝没有疑问,比较有怀疑精神的常常把妓女和圣女混充一起,或者拿妓女与名誉不好的女人当模特画圣母,或者干脆把圣母画成妓女,还常常让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人承担圣母、女神的角色(大量的小说和戏剧),竭力让自己和读者相信,正是因为卑贱所以高贵。直到20世纪这种矛盾的挣扎仍然存在,法国有位著名的女哲学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并认为从中找到了真理;垮掉的一代也认为在污秽淫乱和受难中有真理。从那个吊上去的耶稣开始,这一直都是西方文化主要的特征之一。这样他们勉强自圆其说。

  中国历史太长,在这过程中固然补充了新鲜的好的东西,也混入了大量恶滥的成分。尤其是被奴隶制民族征服统治之后,偏偏某奴隶制民族还伪充有文化,实际上是用它们的奴隶制把三纲五常给毒化了。在正统王朝时期,君主、父亲、丈夫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那么黑暗,臣、子、妻也有自己的尊严,但是后来都没有了。中国陷入几百年的黑暗,人民沦为东亚病夫。待到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时,全新的伦理观、哲学、艺术、人性论等等纷纷涌入,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男女婚姻爱情方面,掀起了浪潮,震撼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爱情至上成为信仰,压倒一切。那些耽著于私人情绪者挟西风傲视中国,认为中国人不懂得爱,是野蛮的东方人,自己才是了不起的。这就是一种二鬼子的自我神化。直到现在,西方的优势也没被真的打倒,所以这种神话还有市场。其实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并无益于社会,有什么伟大可言吗?我和一个朋友吃了顿饭觉得不错,有必要到处宣传蔑视别人吗?爱情跟穿衣吃饭有多少区别呢?真是可笑。

  张爱玲是很西化的人,虽然她描写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是一种傲视、俯视的态度。她按照西方的方式生活,有人去拜访她,晚到十分钟就作色不见,因为她像英国人一样守时。(我记得《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到守时是英国绅士特别自傲的习惯。)李安在殖民地台湾、后来在美国混,英语说得好之外,对西方文化也很了解,所以他才能拍《理智与感情》这样的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而且拍得不错。张和李都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蔑视中国文化的人。他们只是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特质来向西方讨价还价,当作自己独有的资源,而且只当作资源,并无真诚的爱。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人民的幸福不幸,他们都是不关心的。所以他们偏执于所谓爱情,自怜自怨自斟自卖,出来的结果总不脱淫贱妓女相。正如中国女人在西方人那里仍旧是苏丝黄一样。

  再深入分析下:

  第一,西人的爱情观总是跟死亡、牺牲、受难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来自他们文化中所谓的“死亡冲动”。这个我们中国人是无法理解的,我们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风格:-)。他们认为最高级的戏剧形式是悲剧,一直把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当作至高的巅峰。我们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跟现在的美国大片儿一样,正邪分明,坏人捣乱,好人暂时受难,最终战胜坏人。我们的戏剧通常归结为喜剧的快乐的结尾。所以深受西方哲学文艺理论影响的王国维不得不把《窦娥冤》和《红楼梦》提出来以与西方悲剧相颉颃,证明中国戏剧也足够崇高伟大云云。其实悲剧真的就是最崇高的?王国维被忽悠了,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悲剧。从地理环境来讲,欧洲和印度都较为贫瘠,人也比较笨,劳动生产养活不了多少人,互相抢劫屠杀也增加不了财富,医学还不发达,动不动死一大堆。所以他们对人生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人生是污秽可悲的,活着就是受难,死翘翘进入天国才是乐境。爱欲达到极致(哈哈,有此体验者不妨发言,是否进入至乐之境就像死了或者觉得死而无憾)时,也许就像进入快乐的死境,摆脱了人世的种种麻烦。西方人在生活中体会不到多少快乐,只好抱着爱情不放,同时对死亡受难淫秽有一种SM式的迷恋。我们中国人从古代圣王开始就带着大家治水,开田亩,进行地理资源调查(《禹贡》),后来又完成伟大的都江堰、长城、大运河等庞大的公共工程,加上精深的医学和养生学,高超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使得我们从很早起就善于团结合作战胜困难。我们中国人对生活一直是抱着乐观的态度的。在爱欲方面,也从古代就主张节制欲念(决非禁欲)和爱护女性,有很多增进两情相悦和健康生活的方法,调整身心以与自然运行和谐。种种的作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对生活绝望了求死。

  第二,中国人中已经有对爱情至上反思的了,女作家张洁就是一个。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差不多是中国首席女作家,后来被评为文坛女士,向以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对人性的大胆发掘和细微描绘、具有女作家罕有的感伤和深沉著称。她写过《爱,是不能忘记的》,具有某种半自传性质,写的就是她和一位位高权重的老革命的爱情。她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西化的女性爱情牺牲者地位上,为了纯粹的爱情默默地隐忍和牺牲,甚至于单相思,不求回报,在这种妄想中觉得自己非常伟大,高于庸人之上。我们可以看看大量的西方小说和戏剧,尤其是大歌剧,是不是总是把爱情中的一方(女性为多)当作牺牲品?认为只有悲剧死亡才达成最完美的爱情?这种把自己当圣女和殉难者的态度既是从西方基督教文化一脉相承的,也和他们所谓的酒神精神(不顾一切的狂欢然后死亡)一致。到了后来,张洁等到了她的春天,老干部终于和同是老革命的前妻离婚了,跟张洁结婚,她所期待的完美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幸福婚姻并未到来。老革命的前妻与老革命本人以及他们的革命同志是一体的,他们共同经历了苦难,战胜了敌人,迎来并建设了新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格也不能说多完满,但是这种战火生死中建立的远超于个体爱欲的集体主义精神却是他们的共同财富。老革命前妻虽然离婚了,但是她与其他同志仍然经常联络,生活仍然丰富精彩;而老革命本来在战友的圈子里如鱼得水,可是背叛妻子投向小资的行为遭到普遍的鄙弃。老革命曾试图带张洁加入旧圈子,但是彼此格格不入,老革命只好自己跟旧圈子打交道,不免又与前妻相遇,又被老同志们谆谆教诲和痛惜。最初的兴奋过了,生活仍然离不了旧轨,习惯常常是人的上帝啊!张洁也在这种孤独中受伤、反思、体会,终于与老革命又分开(好像老革命迫不及待地与前妻复婚了)。后来张洁写了《无字》,反思自己家族的女性几代为爱情所伤,被遗弃而孤独一生的命运如影随形;老革命的家族很好笑,每一代都多妻:-)。她似乎有点宿命论。但是她仍然是勇敢的、直率的,她在某一年三八节电视访谈中,谈到自己这一代作家应该对20世纪有个交代,应该反省自己对爱情的观念,而《无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20世纪是我们中国全面学习西方的时代,因为以前的中国文化被糟改得不成样子,我们失去了文明上国的自豪感。儒家思想变成宣传维护奴隶制的孔家店;三纲中的君主、父亲、丈夫不仅不率先垂范,仁慈爱护臣、子、妻,反而变成卑劣的奴隶主;中医本来那么高深精妙,结果在解放前成为旧中国的三大垃圾桶之一(其他两个是军队、乞丐,但凡人有点本事就不会投向这三大垃圾桶,只有无以为生又良心尚存不肯抢劫杀人的才会进去混日子。)。婚姻本为人伦之始,却成为商贾的斤斤计较,父母以儿女为奴隶和买卖的筹码,全无道义。所以在20世纪国人普遍推崇爱情,尤其是喝了洋墨水儿的,在20-40年代,中国那些追求新生活的青年,比同时代的西方还开放,比我们现在也开放:-)。这被认为是打倒封建专制建设新生活的勇敢行为。共产党及其军队是有限的自由,基本上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严肃的,强调建立在共同革命志向上的爱情和婚姻,以周恩来和邓颖超为典范。其实这恰恰符合古代“关雎为首正人伦”的传统:婚姻乃是道义的结合、而非个人爱欲的肆行,婚姻家庭应促进社会的和谐而非破坏,应该注意优生和教育好下一代、而非两人寻欢作乐弄个孩子出来当宠物或累赘。等毛周那一代伟人去世,八十年代自由化开始,带来一个离婚和追求爱情自由的高潮,张洁等作家一直都是登高疾呼夸美爱情的有力干将。直到她经历了爱情婚姻的全过程,才反思自己的感情乃至于国人对爱情的态度,以至于整个20世纪中国人对爱情的态度是否走火入魔,自己这等作家又起了什么作用。

  可惜张洁这样的反思太稀少了。中国一“补课”,封资修黑线回潮,牛鬼蛇神纷纷出笼:-)。张艺谋、陈凯歌等迷恋“黄金时代”,总不如正牌贵族官僚地主后代张爱玲和李安的原汁原味儿。这两块料本来就是反革命,却在社会主义中国登堂入室。更可笑的是红后代们,他们的老子打倒了三座大山,自己却因圈养在大院儿里全不知革命的艰辛,鄙视劳动人民,成了新八旗子弟,一改革开放就向他们老子打倒的三座大山全面投降。目前种种社会乱象与此大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496
帖子
10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8
最后登录
2014-8-24
24#
发表于 2009-2-21 01:10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agi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gi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97496
帖子
35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9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23
最后登录
2014-8-24
25#
发表于 2009-2-22 10:4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这个倪裳的小说受张爱玲影响极深,准确地说就是建立在模仿和幻想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基础上:“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张的小说是写一个旧时代的精明女人白流苏跟另一个精明男人范柳原彼此相亲,勾心斗角,都不想吃亏。后来他们同在香港时碰上日寇轰炸占领香港,范柳原暂时放下平日的猜疑小气,跟白结婚了。张爱玲一贯认为男人肯娶女人就是对她最高的尊敬,所以获得结婚是白流苏的重大决定性胜利。上面那段话就是篇尾的总结陈辞,说倾国倾城的尤物白流苏是在大都市倾覆、成千上万人死去的背景下才得到幸福,这一切牺牲似乎都是为了成全她。倪裳的小说也是这样,在南疆的战火、我方上万的人牺牲、尤其是这么优秀的侦查英雄的牺牲背景下,才显得她尤为出色,魅力无穷,事业成功,广受尊敬,倾国倾城。多么豪情,多么荡气回肠啊,这个尤物又是多么高贵啊。自恋YY得全无心肝。

  还有那个空军刘将军也爱写这类的玩意儿,肆意渲染所谓爱情,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的敢爱敢恨,反衬和批判汉族人多么没有血性,缺乏真情。《狼图腾》也是这么一种东西,歌颂烧杀掠抢的强盗杀人犯。总之,少数民族跟欧美洋种儿敢爱敢恨敢杀敢打,是力与美的象征,中国人和汉族则相反。这些破东西还都蒙着一层温情脉脉的和诗意的面纱。揭下来不过是暴力加色情,拳头加枕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2-3 22:37 , Processed in 0.1063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