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一排一排沿山坡而下 陵园有专人值守,打扫卫生 陵园脚下是那坡县城 我无语,我阵痛,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有的战友墓地家人都没有来过,也许不知道埋葬在那里?也许没有路费? 更不知道他们的尸骨是否在墓碑下面。 据说是迁移的时候,用瓷坛装的尸骨,不知道收敛全没有。 有部分是支前民兵 这里还有陈列馆,有的陵园什么设施都没有。 总共9级墓地,呈螺旋状。 陈列馆里悬挂着几张烈士的照片,没有遗物,只有几张参战前写的家书和请战书。我经历过,不想在回首,也不愿意回忆当时那种近似。。。。激昂! 每个人来这里祭奠都要登记,电池快没电了,没有用闪光灯。
这是17日来的战友留下的。 发几张过去的陵园照片,这是靖西县志愿者小周、宁明小马、南宁路客、路客MM等志愿者给我提供,及网上搜到的照片,在这里作为一个老兵向他们敬礼了,感谢他们没有忘记我们的战友,感谢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 这是最早的烈士墓地,后面有战士的尸骨! 各地埋葬的方式不同,他们没有棺木,只所以这样做,也是为控制疫情的蔓延,遗体臭了后引来无数的苍蝇,为了防止传播,就地在烈士的土坟上用水泥打成这样的,也有的是用砖砌起来。 我在战争中护送过烈士的遗体回国,当时我们医院接到遗体后还能给烈士整容,更换军装,后来陆续的多了,就顾不上了,每个战士衣兜里都有一个伤员供给卡片,上面写的部队编号和姓名、籍贯。处理烈士遗体的步骤是:先把衣兜里的身份证明用笔抄下来,接着用2米长的白布折叠裹住,然后用玻璃绳(当时我们没有见过,觉得很高级,其实就是现在的塑料)从遗体的腰部,腿部,颈部捆三道后,装入现在大家看到的黑垃圾袋后,又是三道,把抄写下来的纸条塞在遗体上。运回国后,在边境一侧,民工就地挖60公分深的坑,放入遗体后掩埋后,按照遗体上的字条写在一块木板上,钉在坟前。 这就是我的伤员供给卡,部队的番号在战时都更改了, 当时的津贴是每月6元,甲是当官的,乙是战士,丙是民兵 最初的墓地就是这样的。 战后变成这样的了 背面 这是第一次迁址时的样子 董文华唱血染的风采时到广西墓地祭奠战友 支前民兵牺牲后由当地负责埋葬,后来都迁往烈士陵园 迁走后颓败的烈士陵园旧址 只剩下孤伶伶的碑屹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最早的过去 断了的墓碑 这是广西的木棉花,献给阵亡的战友! </DIV>[此帖子已被 路客MM 在 2009-3-16 1:51: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