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119T2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99766
帖子
52
主题
2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4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24
最后登录
2014-8-24
21#
发表于 2005-4-22 14:5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下面引用由119T2P2005/04/22 09:50am 发表的内容:
21楼朋友:究竟是56式还是67式,这个我有些摸糊了。但有一点79年以前使用的是53式。应该没错,我们的老班长是78年兵,他使用过53式。另外,160迫击炮并不只是北方部队才装备,边防十五团就有。作战期间配属我团 ...
67式的弹道性能跟53式相同,只是减轻重量,采用三角形底板,南方部队换装普遍晚,有的跟北方部队能相差将近20年,边防第15团的160迫不属于正式编制,是从仓库中取出来临时使用的。1976年北方步兵师的160迫全部撤装,更换为130火箭炮营。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220
帖子
142
主题
12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174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30
最后登录
2014-8-24
22#
发表于 2005-4-22 18:4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我前段时间看电视的时候介绍了我军使用的头盔,跟楼主说的差不多,现在已经装备了新式头盔,用的材料跟美军是一样的,叫凯芙拉,这个材料韧性和刚性非常好,用钻头都打不穿,用54式手枪在10米距离射击一点问题都没有,而美军的头盔不敢用我们54式手枪式,说中国的54式手枪太利害,在10米距离可以打穿3毫米的钢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9417
帖子
42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6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8
最后登录
2014-8-24
23#
发表于 2005-4-22 20:31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高山下花环 中哪个打不响的炮弹大家可能还记得。悲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7455
帖子
46
主题
2
精华
0
积分
6
威望
58
金钱
110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4
最后登录
2012-10-9
24#
发表于 2005-4-23 11:1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说得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lr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95
帖子
1391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25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7
最后登录
2014-8-24
25#
发表于 2005-4-23 13:4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5/04/23 02:57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Nanoroc2005/04/21 10:56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提的问题不是针对枪设计者的,而是生产部门的.每个厂生产出的枪品质是有差异的,七八十年代尤其差异巨大.如果完全严格按标准生产,绝对不会出现楼主所说的情况,也就是说楼主配发的枪是有质量问题的.一支做工符 ...
Nanoroc网友: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第一,不错,枪械定型前必须进行雨淋淋试验,但是我们的指标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吗? 当年208所进行过81式与AUG等的对比试验,防锈能力应该说是各项指标里差距较显著的项目。我没有否认你对质量问题的描述,但是,即使拿“完全严格按标准生产”的56式与八十年代初外军装备的自动步枪比较,你能说差距只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吗?
第二,你混淆了“连续射击”的概念。楼主所说的连续射击是指持续点射,一匣子弹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完。而你所说的连续射击不同,在测试无故障射击间隔时,射速是得到控制的,这里的“连续”主要是指没有进行保养,没有更换零件。我接触过不少连续射击90发(一军流行把三个弹匣绑在一起)的参战人员,基本上都有与楼主同样的感受。《高山上的花环》也描述过:我们向敌猛烈扫射。因敌三次反扑的时间相隔太短,不大会,我们的枪管都打红了。不能继续射击了。靳开来两手左右开弓,把手榴弹“嗖嗖”甩向敌群。战土们抓紧时机换了枪……这个细节是十分真实的。某外军装备的美制M60,实弹演习时,打完一箱(250发)子弹,就必须换枪管,换下来的枪管放到弹药箱上,木头烧焦冒烟。“持续射击”250发后如果继续打,精度就明显下降,险些造成误伤。没有一种自动步枪能够真正地“持续射击(扳机一扣到底)”200发以上。
第三,膛口装置不能有效解决枪口上跳的问题。看看81,87,03就知道了。
诸位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另外,我觉得大家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质量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仅仅是少数人玩忽职守吗?军代表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为什么没有及时改正?今后怎么办?抓一下就能解决吗?
不能把什么帐都算到文革上。问题出在整个装备体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lr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95
帖子
1391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25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7
最后登录
2014-8-24
26#
发表于 2005-4-23 17:23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5/04/23 05:35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119T2P2005/04/21 11:09pm 发表的内容:
plr朋友:
     个人认为,军人的武器及其它装备都是用于作战,并从实战的要求为出发点。
二炮连老兵(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我是8T3P):
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武器上老山的”,让我震惊。一师上战场前,把很多旧装备拨给乙种师,然后从军区战备仓库领全套新装备。比较新的56式,带刺锥,冲压机匣(轻好多),复进簧是3根钢索绞合的(可是我才打一发就卡壳,这质量啊。之前我还碰到过一次单打连,用的是旧枪)。即使昆明军区不能解决,14军也应该内部调剂一下啊!至少,应该让军械员把刺锥全拆了。除了伊光中,还没听说谁用上刺刀的。
    你说的问题,很多参战人员都有反映。有一些其实不是武器的错。
    先说连发精度。56式使用的是弯枪托,好处是据枪时头部暴露面积小,在防御时尤为明显,缺点是抵肩位置不在枪机后坐的延长线上,这是造成枪口上跳的主因。50年代苏联的AKM就改用直枪托,现代突击步枪(自动步枪)都是直枪托,我国自81式始也都是。
    发热的问题,其实应属正常。世界各国自动步枪大同小异,目前只有一个不能算办法的办法:加厚管壁,,增加热容量。对比81,95及国外的一些枪族,可以看到,轻机枪型的发射机构与自动步枪型完全一样,但是枪管加厚加长,战斗射速明显提高。
   老山战斗暴露的问题主要是枪管膨胀,造成精度大降,提前报废。原因是作战条件恶劣,泥沙进入枪口。缺少一种既能有效防护又不影响作战使用的防护帽。一直到轮战结束也没有听说解决办法。美军的办法是用保险套,效果良好,从二战太平洋战场用到海湾。唉,我们怎么没想到。情报部门,战史部门,科研部门,谁之过?
    在装备上,当时我军装备单一而落后。没有装备枪榴弹,更没有枪挂榴弹,没有掷弹筒。40火,82无只有破甲弹,没有钢珠弹,云爆弹。(现在虽然有了,但是人家也在进步,差距还是不容忽视)。其实对付越军的袭扰,或者密集冲锋,战斗霰弹枪是非常合适的。装备的落后造成对56式的依赖。
    还有一个训练问题。在法卡山防御作战时,指挥员一再提醒战士使用单发射击,也就是说打一枪就隐蔽。这是献血换来的教训。一方面是因为越军火力反应准确快速,另一方面,暴露出56式连发精度差,夜间枪口焰大易暴露的缺点。可是这些经验并没有传到即将参战的的部队。上战场前,并没有对战士进行充分的心理训练和射击训练,尽顾爬山头。上战场后,紧张得打出去的全是长点射
     在装备上,当时我军装备单一而落后。没有装备枪榴弹,更没有枪挂榴弹,没有掷弹筒。40火,82无只有破甲弹,没有钢珠弹,云爆弹。(现在虽然有了,但是人家也在进步,差距还是不容忽视)。其实对付越军的袭扰,或者密集冲锋,战斗霰弹枪是非常合适的。装备的落后造成对56式的依赖
    有些人认为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所以不能苛求装备部门。但是我认为有很多东西,其实不花很多钱,关键是主管机关不重视,无作为。比如,以色列就为“乌兹”冲锋枪弹匣研制了一个小夹具,这样可以把两个弹匣连为一体,实现快速更换。我们的战士呢,只有背包带。
     说到武器的设计,某总师答记者问说的话很说明问题。当记者问及方案论证时有无到部队做调研时,回答是根本就没这个安排。晕。我军现装备及在研的装备,有几个在制定技战术指标是到部队进行大规模调研,听取有参战经验人员的意见,有几个在大规模生产前经过部队训练,演习的测试?为什么列装后,还有很多近乎小儿科的毛病?88狙列装后,有反映两脚架断裂,回答是狙击步枪不是轻机枪,应该小心轻放。指标的制定,设计方案的选定,没有充分从实战角度出发
下面引用由南榔日尧2005/04/21 04:29pm 发表的内容:
因装备问题的代价是惨痛的,但作为作战的部队也是最没办法的.
这是句大实话,也是一句让人心揪的话。我不知该如何写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2212
帖子
356
主题
16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14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22
最后登录
2014-8-24
27#
发表于 2005-4-23 17:2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很可以了   56就是AK-47吧    你拿M-16去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lr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95
帖子
1391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25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7
最后登录
2014-8-24
28#
发表于 2005-4-23 18:1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下面引用由Nanoroc2005/04/23 03:33pm 发表的内容:
1,呵呵,相关雨淋实验不仅仅是用于定型的,还用于检测,常年都在做.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们的步枪设计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列,这是不争的事实.AK的品质就更不用老生常谈了,关键问题的确存在与生产方面.具体的我不想多 ...
1.我想,我们讨论的不是“雨淋状态下的可靠性”,而是锈蚀程度。武器的落后与产品质量是两个概念。即使拿质量最好的56,它还是落后,还是容易生锈,还是精度差,这是不争的事实。
2. 你说的全对。但是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连续射击”。我们所说的是“扳机一扣到底”。
3.我认为“膛口装置不能有效解决枪口上跳的问题”。枪口补偿器是膛口装置的一种。AK系列自AKM之后,甚至AKM的某些改型,都没有采用枪口补偿。我举81,87,03的例子是想提醒你:为什么这几个型号不采用枪口补偿器来抑制上跳?上跳的问题还存在吗?需要解决吗?如何解决的?你是行家当然知道。
毋庸置疑,84年的装备大都是文革期间生产的。但是二十年来,装备体制上的弊端,改革了多少?我只见军代表们的肚子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好友

392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6007
帖子
314
主题
24
精华
0
积分
392
威望
392
金钱
101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28
最后登录
2015-2-7
29#
发表于 2005-4-23 19:5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除了技术的问题外,别忘了--“人祸”(这是文革留下的“遗产”)
想起了91年,西藏,武警使用防暴枪(不知道名字,类似于“来福枪”吧)庆祝除夕,刚从库房领的新枪,子弹从枪身处爆了,一名武警当场死亡,悲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lr  

1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95
帖子
1391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25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7
最后登录
2014-8-24
30#
发表于 2005-4-23 20:0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原创]浅谈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Nanoroc网友:
    你觉得“不舒服”之后说的那些事实我完全赞同,或者说我也有同感。但是希望你仔细看一下我写的内容。我从来没有把责任推到科研人员尤其是基层的科研人员身上去。同样地,你也不应该指责基层部队。都说了,问题出在体制,而且从某种程度说,这也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点到即止。
    另外,一般来说,在国外,产品的初始技战术指标是由用户或者产品部门(Product Marketing)制定的,设计部门经过可行性研究提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具体指标参数,经前者认可后才开始正式开发。不是设计人员想设计什么就设计什么。所以产品设计上的问题,很多不是设计人员的错,这点我很清楚。
    我相信你误解了我的出发点。如果你发现我说的不是事实,欢迎指出(当然是在经过消敏处理之后),我所了解的情况当然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8-16 21:39 , Processed in 0.1046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