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YOURNET.CN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零落成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骑行汇报)骑行偶遇在聊城!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1#
发表于 2008-4-11 22:0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2#
发表于 2008-4-11 22:10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3#
发表于 2008-4-11 22:1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4#
发表于 2008-4-11 22:1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此帖子已被 老梧桐 在 2008-4-11 22:15:52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5#
发表于 2008-4-11 22:1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山东快书祖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6#
发表于 2008-4-11 22: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聊成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7#
发表于 2008-4-11 22:21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8#
发表于 2008-4-11 22:2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武训先生创办的三处义学

武训先生(1838——1896),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

武训先生于1838年12月5日(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武宗禹,母亲崔氏,大哥武谦,五哥武让。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其父武宗禹病逝,年仅8岁的武训,只好依靠母亲崔氏、长兄武谦、次兄武让给人做工或乞讨生活。及长,见别家儿童入塾,,心慕之,母亲因家贫而未允,常以不能上学读书为恨。

武训先生年14岁,离家为人做佣工,得钱必市甘旨以孝敬母亲,人皆称孝。他先后曾佣工于本庄族叔、馆陶某庠生等家,都因不堪虐待、欺侮而辞归。后佣于馆陶薛店张老辫家。张因其不识字以假帐相欺,武训先生与之争辩,反被诬为“诈赖”,惨遭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达三日之久。武训先生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深切感受到穷人不识字、没文化的痛苦,遂立志“修个义学为贫寒”。

1858年(清咸丰8年),21岁的武训先生开始了行乞兴学的艰辛历程。武训先生为给穷孩子办义学而甘做牛马,舍身抛家,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三十多年。他着鹑衣,食残粝,宿破刹,白天奔波募化,夜里纺线绩麻,“不肯亡费一文以奉己,稍私一文以养家”,直至终身不娶,以殉“誓必教天下人人尽读书”之志。“苦心人,天不负”,武训先生竭一己汗血,罄毕生积蓄,先后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积劳成疾,不幸于1896年6月4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今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享年59岁。

武训义学第一处——柳林崇贤义塾 

1888—1889年春,武训先生用其历年所积资金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创办“崇贤义塾”。该义塾占地3.87亩,有瓦房20间,“一”字排开,分别为书房、饭堂、学生斋舍和塾师住室。另有大门、二门各一座。四周筑垣墙,院内植白杨、国槐、垂柳。招收经、蒙两班,蒙班30余人,经班20余人,学生均免费入读。武训先生过世后,因来塾人增多,1897年,武训先生的账房先生武茂林于崇贤义塾重门外增建东西瓦房6间,碑楼三座。1899年,武茂林又于武训先生墓旁建武训祠堂6间。至此,义塾更显整肃、壮观,成为学童读书谋求上进的大好场所。“崇贤义塾”的组织领导机构为校董会。1905年,清廷颁布“废科举兴学堂”谕令后,“崇贤义塾”奉饬改为私立武训第一初等小学堂。“崇贤义塾”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义学学风甚佳,塾师勤于执教,生童发愤攻读,严守义塾学规,因此,“崇贤义塾”一方面为贫寒普及了文化,一方面也培养了不少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士子。民国初年,该塾改为私立武训小学校,开办初、高两等班级,抗日战争初期,该校曾一度变为日伪进行奴化教育的场所。1942年柳林解放后,抗日政府以其校址改为抗日高小,兼办过初中班,但因灾荒严重而停办。不久学校又恢复为武训小学。1945年10月,我冀南行署在其旧址创办武训师范学校,武训小学随改为师范附小。1951年武训遭批判后,师范和附小分别改名为平原省堂邑师范和堂邑师范附小。1956年堂邑县撤销,柳林划归冠县,学校随改称冠县师范和冠县师范附小。1962年,师范被裁撤,附小改为柳林完小。1977年后随着武训名誉的逐步恢复,1984年“武训小学”的校牌又在“崇贤义塾”的旧址悬挂了起来。

武训义学第二处——馆陶杨二庄育英堂义塾 

1889年(光绪十五年),馆陶县庄科村(现属临清潘庄镇)千佛寺主持了证,因受武训的感化,捐出积蓄和部分庙产,典买土地,筹建义学。武训闻讯往谒,并将所蓄300千文捐出,共兴义学。嗣后武训又捐赠土地40余亩作为该塾学田。这是武训创办的第二所义学,义学命名为“育英堂”。该义塾设于馆陶县(今属临清市八岔路镇)杨二庄北街西头路南,占地4亩有余。靠街有大门一座,院内有东、西、南瓦房各3间,为学生教室,另有北屋二间,是师生的厨房。迎门墙左右各植苍劲挺拔之翠柏两株。院落不大,却清秀整洁。该义塾纯为蒙学,为三乡五里的贫寒子弟打开了读书求知大门,声誉遐迩,深得民众赞扬。1910年(宣统二年),杨二庄义塾改为武训初等小学堂,民初改为武训小学校。1926年,该校迁往距杨二庄三华里的艾寨张氏祠堂,并改为武训完全小学。

武训义学第三处——临清御史巷义塾 

1891年,武训来到临清继续化缘募捐。当时临清被满清官兵骚扰得穷困不堪,无力读书的贫家子弟比别县更多,此情再次触动了武训“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念头。临清钞关街绅士施善政平素钦慕武训的为人,闻知武训到来亲自到破庙把他请到家里,叙谈了好几天。武训恳托施善政同当地绅士们商议,在临清筹设义学。在施善政、刘辉堂等人的赞助下,武训当年就募集了许多学款。1893年,武训捐出行乞之资先在御史巷买了一处房宅,后修理添造、扩充发展,至1895年学舍落成。它是武训亲自创办的第三所,也是最后一所义塾。因地址在御史巷内,故命名为“临清御史巷义塾”。义塾建成之初,有校舍3座,19间,其中3间作为教室,其余分别为师生和工役的住室、饭堂。另有大门、二门、三门各1座。武训乞请士绅组成校董会,经理义塾的一切事务。聘请施善政为学董,贡生王丕显为塾师。王丕显为人笃实好义,苦心孤诣,经理义学,使该校在数年之间发展很快。该义塾在清廷诏令“停科举,兴学堂”之后曾改称武训蒙学堂、武训初级小学堂。民国时期曾改称私立武训小学。1945年临清解放,改为公办武训小学。1951年因武训遭批判,校名中的“武训”二字被强行裁没,改称临清镇第一小学。该义塾校址虽曾迁移而后复始,规模却不断扩大,至1945年,其规模已达到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600余名,先后毕业学生千余人,现该校已成为临清市重点小学,并命名为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

  

临清的武训学校

[此帖子已被 老梧桐 在 2008-4-11 22:38:5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老梧桐 在 2008-4-11 22:53:3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79#
发表于 2008-4-11 22:2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武训传(上下集)

1950年昆仑影业公司摄制 黑白 24本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摄影:韩仲良

美术:牛葆荣、魏铁铮

音乐:黄贻钧

录音:袁庆余

剪辑:傅正义

主演:赵丹(武训)、黄宗英(女教师)、周伯勋(张举人)、张翼(周大)、王培(小桃)

【上集】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下集】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的拍摄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最终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特别是其中周大领导农民起义的线索显得有些生硬。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剧作和导演手法显示了其时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日渐成熟。

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

《武训传》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还表现在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批判上。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新中国电影史上展开了第一场对电影的大规模的批判。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影片的创作者乃至历史上的武训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同时,这场批判运动更开启了以简单的政治视角粗暴干涉电影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UID
70
帖子
2206
主题
25
精华
3
积分
2254
威望
2254
金钱
2254 分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9
最后登录
2012-8-15
380#
发表于 2008-4-11 22:2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毛泽东为什么痛恨武训

 

 

毛泽东时代,新中国是在强敌四面封锁的情况下,在国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是在“一手拿枪,一手生产”的情况下,对国家尊严、社会、经济、军事、人民生活进行全面建设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万世腾飞奠定了牢固、坚实的基业。教育也不例外,在毛泽东的有生之年,中国从90%的人口是文盲,到基本普及了教育。

在中国普及教育的进程中,不能不提到解放初期,思维、精力、能力都处于巅峰时期的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的愤怒和批判。1950的电影《武训传》,叙述的是晚清时候,山东聊城唐邑县一个叫武训的乞丐,在地方乡绅的支持下,用乞讨得来的钱兴办“义学”的故事。表面上看,武训办学没有什么错,但是,毛泽东对用电影宣传武训,几乎是怒不可遏!他说“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毛泽东认为,武训的所谓“义学”,由于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正是这种所有制,剥夺了下层人民有受教育的经济能力。”武训的钱,一是强要来的,他是以五毒威胁善良人民、逼其出钱的恶丐;二是放高利贷(利息三分);三是倚仗官势募捐。这三种钱的来源都是不正当的。所办之学,并不是所谓为了“穷孩子”,“为穷孩子”只是一句空话。只有那些天真得透顶的人们,才会相信武训的“义学”里, “穷孩子”在那里跳来跳去。进而认为,他是“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武训的奥妙,许多人实际上并不怎么理解和懂得,但是毛泽东时代,武训在中国没有市场。

如今的中国,竭力为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翻案,主流言论认为,要大力弘扬武训精神,要学习武训,加快教育发展!认为毛泽东发动的“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演员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是对新中国教育的极大摧残”。武训的家乡,办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武训实验小学”、“武训高中”。

这样看来,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对武训的态度,事实上是关系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命运,关系到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的大问题。

毛泽东批判武训,他确定的中国教育的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不是当官做老爷的知识分子贵族。老师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制要缩短,学生要以学为主,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参加生产实践。学校完全由政府出钱,象征性地收取学、杂费。中国的穷孩子,在条件简陋和“又红又专”的教育要求下,他们在家庭和自己都轻松的情况,下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如今,中国教育推崇武训备至,教育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学校,特别是城市里重点学校已经成为花园、星级学校。学校不满足于窗明几净、校舍整洁,具备起码的运动、实验场地,许多事实上完全可以使用,只是显得落后、简陋的校舍几乎全部消失!而与此同时,不断出现关于教育的新词汇“升学率”、“名校”、“名师”、“高额学费”、 “家教”、“贫困生”、“希望工程”、 “教师工资”、“失业大学生”……, 特别是“希望工程”,不能不说是毛泽东后,中国教育的重大事件和举措。

按照对“希望工程”的说明和权威解释——“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项目。希望工程是一项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伟大工程。希望工程实施8年来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12.97亿元,救助失学儿童184万名,援建希望小学5256所。希望工程唤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爱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9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公益项目之一。

但是,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贫困人口的普通教育,需要的一定远不止12.97亿元,失学儿童也远不是10年的184万名,需要建设的小学一定不会是区区5256所!当国家财政以几万亿元计的时候,这个“希望工程”不过是个“可怜工程”,甚至可以说是“可耻工程” 。只有天真得透顶的人、愚蠢到极点的人,才会认为“希望工程”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希望工程”与“武训精神”是如此默契,恐怕不是用不谋而合所能够理解的,差不多是无比高明的殊途同归!其实,他们存在的市场和土壤,就是相当大的普通人民,没有它们,就上不起学!“希望工程”,以富有、并不富有人们的善举的“温暖”,根本无法抵挡不了教育制度冷酷的冰霜无情。当今的某些人们,可能不会注意,他们竭力为武训翻案的同时,无情的现实,严酷地证明毛泽东的无比深刻和正确,让当初不懂毛泽东的愤怒和“武训到底有什么罪过”的人,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武训”。而对武训的不同评价,正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1-24 05:48 , Processed in 0.1002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