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后代:
金义頂烈士是我們163師489团5連的連長,1979年2月17日上午在攻打越南同登時犧牲。下面是一篇由163師政治部羅良偉在1994年時寫的文章,看后不禁令我們這些参戰老兵百感交雜。
小金辉是广州军区53506部队金义顶烈士的遗孤,今年十六岁。金义顶烈士(当时任某部“能攻善守”团五连连长)在一九七九年参加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小金辉才六个多月大。
金义顶的家中还留下体弱多病、年过半百的双亲和年仅二十出头的妻子以及一大摞债务。 小金辉的全家在参加完金义顶的追悼会后,部队领导征求他们对以后生活安排的意见,小金辉的爷爷金忠奎老人说:“义顶为国捐躯,我们感到无尚光荣,他生前没有给组织上添麻烦,如今他牺牲了,我们更不能有违他的心意、让组织上操心。家里的事我们有能力处理好。
小金辉是义顶仅存的血脉,义顶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她培养成一名大学生,我们能把她抚养成人,以遂义顶的遗愿。义顶生前欠下的那些债,有我这把老骨头在,请领导和他的战友们放心吧。” 七九年底,小金辉跟随爷爷举家回到湖南澧县老家。
金辉的妈妈在金忠奎老俩口的劝说和热心牵线下,八0年初与家乡一位优秀的青年重新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年愈古稀的俩老人领着小孙女仅靠一百多元的烈属抚恤金和几亩薄田艰难地生活着。
八四年,金辉的奶奶、金忠奎老人相依为命的老伴因操劳过度去世了。这个本来就不健全的家仿佛塌了似的,年愈古稀的金忠奎老人领着尚不满五岁的小金辉忙里忙外,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有人对金忠奎老人说:“义顶为国捐躯,国家对军烈属历来是十分重视的。你向有关部门反映反映,也许可以特殊照顾。”但老人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内心,一声不吭地依旧艰难地生活着。
为了生计,老人帮人放牛、看山林、守坟墓;为了给孙女启蒙,从小金辉二岁始,老人便抱着她坐在寒风劲灌的破烂小土屋里,在摇曳、昏暗的油灯下,给她朗读“人之初”、“百家姓”、“声律启蒙”……。
岁月在老人那清苦的生活中渐渐地流逝,小金辉在老人的精心抚育下茁壮成长。她不但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今年七月又从乡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这时年已七十四岁的老人因积劳成疾已卧床不起了。
风烛残年的爷爷含着泪花对孙女说:“金辉,爷爷已经不行了,很对不起,你爸爸生前的愿望,我已无法实现。”小金辉哭着对爷爷说:“爷爷,我不上学了,我来侍奉您。”
金忠奎老人苦笑地对孙女说:“别说傻话了,只要爷爷还有一口气,书你一定要读,未实现你爸爸这个遗愿我死也难以瞑目。”
八月二十七日是学校报名注册的日子。这天,学校发现金辉没来报到。九月二日、三日、…直到十日,学校给金辉连发几份报名注册催函,仍没有回音。乡政府得知后,连夜派人,举着火把翻山越岭到金家。
此时,卧床不起的金忠奎老人斜靠在床沿上,仍在监护面有菜色的小孙女背课文、做作业。乡里的同志到厨房喝水时,顺便揭开锅盖一看,锅里只有几个冷冰冰的地瓜。
一询问,才知爷孙俩已断粮好几天,每天仅靠吃地瓜度日。乡里的同志看后直哽咽。 一个乡里学生到县里上学,吃住在县城,每学年需花费一千多元,这对人均年收入才四、五百元的当地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湖南澧县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数以千计的军烈属,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山区,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当地人民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接济军烈属的子女上学。学校也负担不了那么多学费。尽管当地对军烈属的子女有许多优惠的条件,但那笔上学的费用对小金辉来说仍还是一笔巨款。 小金辉终于失学了。
一九九四年是金义顶烈士牺牲十五周年,大病刚愈的金忠奎老人挣扎着带着孙女来到了广州军区某部,老人想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次领着孙女来看看她父亲曾生活和战斗过的部队。
老部队以接待贵宾的方式隆重地欢迎他俩,数百名官兵肃立在营区公路两旁向这位烈士的父亲和遗孤致敬。小金辉一见到某师师长辛荣国和覃佐堂政委时,就奔上前抱着他们“哇哇”大哭起来:“叔叔,我要读书,叔叔,我要读书。” 覃佐堂政委忙扶住小金辉问:“别哭,别哭,这是怎么回事?”
金忠奎老人支唔了半天才把实情说了出来。在场的官兵听后都唏觑不已。覃政委哽咽地说:“大伯,这些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呢。”老人说:“政府已给了我们爷孙俩这么多关心和照顾,哪好意思再给部队添麻烦,再说这也是义顶生前的意思。”师长辛荣国说“大伯,让我们一同来完成金义顶烈士的遗愿吧!”
小金辉失学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驻潮汕大地的所有部队。绿色军营,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官兵们自发地发起了为小金辉“希望工程”捐款捐物的活动,短短二天就收到捐款一万多元。某部二连战士张辉的家中今年遭受了特大洪灾,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至今全家仍住在竹搭的筒易篷里,张辉听到小金辉失学的事后,当即把组织上给他家的200元救济款捐了出来;某部司机班小林把准备邮给未婚妻买项链的2000元也送到了小金辉的手中;金义顶烈士原所在连的官兵把一个月的工资和津贴捐献给了小金辉的“希望工程”……。
素不相识的潮汕地区的百姓们听说了金忠奎和小金辉的困难后,纷纷捐款捐物找到军营,对他俩进行慰问,表达驻地人民的心意。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一位姓宁的女个体户捧着一叠沉甸甸的捐款含着泪对金忠奎老人说:“你不仅仅是在抚育一个烈士的后代,而且还深深地教育了所有的人,我们的社会之所以美好,正是有无数象你们这样的人民在默默地献出爱心,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安宁,国防日益巩固,就是因为有了象你们这样的人民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的子弟兵。”
学校开学已一个多月了。为了让小金辉能回学校读书,部队和驻地教育部门领导又亲自出面致函湖南澧县有关部门,陈述小金辉不能按时报到的特殊原因,并派专人去落实小金辉上学和金忠奎老人以后生活的事宜。
十月二十三日,是小金辉和金忠奎老人离开潮州的日子。这天清晨秋雨绵绵,在招待所,在他们要登车的车站,早早地涌来了为他俩送行的干部战士和驻地群众。特等战残退休军人李固国在妻子杨秀辉的搀扶下也赶到车站,送来了一篮煮熟了鸡蛋和一个书包。金忠奎爷孙俩,望着为他俩送行部队官兵和潮州的百姓,泪水“唰”地淌了下来。
在这十多个日日夜夜里,金忠奎爷孙俩再次感受到了人间的关爱和温馨,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受到了当一名军烈属的光荣和自豪,感受到了先富裕起来的潮汕人民对子弟兵和军烈属的那份真挚情感。
(1998年,小金辉应征到他父亲生前所在的部队通信营当上了一名通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