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印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 印度军队已侵占我国领土达9.8万平房公里。它等于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十个马尔维纳斯群岛。它蕴集着西藏地区半数以上的矿藏、森林和水资源…… 上边这段话,是我在1986年为一部军事专题片所写的一段解说词。当时的中印边境局势紧张,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印军这支记吃不记打的军队,1962年曾被我军打得连滚带爬撤回麦克马洪线以南,老实了几年后,又开始往前蹭,并在占领地建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致使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战事一触即发。 然而后来的几年又归于平静,国内依旧歌舞升平,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是政治家和外交家斡旋的结果吗?不是,领土争端靠打口水仗是靠不住的,最终还是应了毛泽东的那句话:战争解决问题。只不过,这是一场特殊形式的、大规模而又鲜为人知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中国军方思斟良久。打不打?怎么打?似乎和当年打不打朝鲜战争一样难以下决心。 印度位于马拉雅山南麓,边境地区人烟稠密且一马平川,军队运送和后勤供给都十分便利;而我国疆域则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千里雪域高原,一个兵在前边打,后边5个人都难以保障。而且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久,万事待兴,一场战事打得国内经济倒退许多年,划算不划算?确实不好下决心。 中国人的思路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中国军方最后竟用一场绝妙的“战争”魔术,兵不血刃就把事儿给办了。战前,印军将领曾叫嚣:“你们中国除了XX军,谁也不是我们的对手!”那好,就让这支部队陪你们玩玩儿—— 1987年初秋,一支装备精良的集团军以陆路、铁路和空运方式浩荡开向华东沂蒙山区。开进中的部队,就是25年前中印边界反击战的主力、美国军事评论员称之为印军“心理克星”的我原所在部队。 一时间沂蒙山区烟尘滚滚,钢铁洪流逶迤盘旋。大型运输机群呼啸降落潍坊军用机场,机腹下吐出蚁群般全副武装的士兵。潍坊地区的铁路货运场站,重型武器装备列成一条条绿色的长龙。 这是一场完全以印军为作战对象的实兵实装战役演习,参演部队包括数个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兵、炮兵、高炮、工兵、防化等旅团,组建不久的电子对抗部队也列入其中。 巨大的作战指挥所半掩在地下,占其大部空间的观摩席上,坐着国内军事专家和国防大学高级学员班。巨幅作战璧图显示着战场态势,电报雪片般传来送去,参谋们指缝里夹着红、蓝、黑三支铅笔,一刻不停地在地图上标注着不同色泽的标号,除了高级首长,几乎无人说话。但每当战局发生变化和采取应对举措时,便会引来观摩席上“嗡嗡”的低声评议,尔后又是令人窒息的宁静。 对于我们参谋人员来说,印军不是陌生的对手。早在演习之前,司、政、后上下就开始了对印军的专项研究,从边境地形、战史战例,到印军编制、装备和战法,逐一研究背记,甚至连印军一日三餐吃什么,都了然在心。 印军当然也不敢马虎。据说印度不惜重金购买卫星情报来监视这场演习。演习还未结束,印军就从边境匆匆后撤了。后来的情况,一如毛泽东当年所预言:“中印边境不安定,但中印边界打上一仗,就可以争取十年左右的边境安定”。 与62年那场战争相比,那次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次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一样,方法不同,后者倒是更省钱省事。 二十年以后的中印边境又是什么情形了?久离部队,无从知晓,也不想知道。知道了,恐怕又要睡不着了。 指挥所局部
笔者在演习中
连续几天没睡觉没洗澡,胡子没时间刮,帽沿积满汗渍。
仗打完了,痛快洗澡睡觉,又到孟良崮上照了这张相。 张贵丁博客链接 张贵丁2009年6月 [此帖子已被 张贵丁 在 2009-6-10 23:34:0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张贵丁 在 2009-6-10 23:36:5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张贵丁 在 2009-6-10 23:41:36 编辑过] |